属于生活中的一点小感触~ 可以经常回顾,看自己过一段时间以后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不同于daily review,这里的内容完全脱敏,不涉及太多的私空间。
2025
20250401
今天真的读读到好多金句呀
- 越做越简单,越想越困难,越拖越放弃。
- 总之,先做个垃圾出来
- 想多了全是问题,做多了全是答案。 Tom and Jerry ?
- 治疗过度思考的统一方法:假装自己没有脑子。想到什么就立马去做什么,就假装自己已经没有其他任何脑子了,去做就好了。
20250228
今天读到的一段话:
让我们坦率一点吧,你写了一篇博客,根本就没有人读。 至少,没有你想要的那么多读者。你把自己的想法倾注在文章,精心构思每个句子,选择合适的图片----然后什么反响也没有,没有点赞,没有分享,没有互动。 那么写博客的意义何在? 首先,关于写博客,有两个误解。一个是只要我写出了好文章,读者自然就会来。不,他们不会来,网上有几十亿篇博客,好像浩浩荡荡的飓风一样,你的博客只是风里的一片叶子,谁会注意呢。 另一个误解是如果没有人阅读,写作就是浪费时间。 博客有自己隐藏的价值。你写博客不是为了别人的掌声,而是因为你自己的需要。 博客使人头脑清晰。它帮你理清思绪,锐化视角。当你写作时,你会思考得更好。当你思考得更好时,你会做出更好的成果。 博客的目标读者,其实不是互联网人群,而是未来的你,你的文章会让你看到自己思想的演变。 此外,未来也许有一天,某个真正需要你文章的人,会找到它。一篇有深度的文章比一篇病毒式传播的文章,影响力更持久。 写博客有点像街头摄影。你手拿相机,漫步在城市中。你看到一个场景----一个充满光、影、人性的瞬间,就拍下了它。 没人关心你拍到了什么。但这不是你摄影的原因,你摄影是因为你看到了一些东西。 写博客也一样。你写博客是因为你在思考,因为你在观察,因为你希望把它放在某个地方。 如果有人读了,那就更好了。如果没有,工作还是完成了。 这才是真正的重点。
20250225
尽量抽一整段时间来专精在某个领域去学习。并且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步骤。 任何学习都无法脱离刻意练习。费曼学习法,学以致用。
20250213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心掏出来,自己缝缝补补,然后睡一觉,醒来又是信心百倍。 无人问津也好,技不如人也罢,你都要试着安静下来,自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不是让烦躁和焦虑毁掉你本就不多的热情和定力。 ——余华
20250206
Everything must be paid for twice. -- David Cain
Everything Must Be Paid for Twice 第一次是货币支付,你付出货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是,你还必须支付第二次,才能真正消费这个东西。这次你付出的是你的时间和努力,来获得它的收益。 第二次的支付可能比第一次支付贵得多,但是,如果没有第二次支付,那第一次的支付意义就不大了,就跟把钱扔进垃圾箱差不多。 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只完成了第一次的支付,没有第二次支付,比如未使用的会员资格,未读的书籍,未完的游戏,未编制的毛线…… 究其原因:现代社会太强调消费,过于看重第一次支付的经济价值,而忽视第二次支付的实际结果,人们受到了消费主义的影响,以为支付了商品的价格,就完成了一次消费。 合理的消费方式应该是:只有当你确定会有第二次支付,才进行第一次支付。这样就可以避免许许多多的浪费。
20250110
Cheaper, faster or better?
- If I wanted to cut the price in half, what would I do?
- If I wanted to cut the time in half, what would I do?
- If I wanted twice the quality, what would I do?
"Savor the little victories as much as you criticize the little mistakes."
2024
20240824 博客中看到一句话
Saturday “小而可逆的决策越快越好”。 三重脑:前额叶皮质,边缘系统,脑干 三层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我给博客的评论如下:
想起自己之前在工作中跟不熟悉的人用文字沟通的时候(尤其是跟一些“大佬”请教问题的时候),会反复去斟酌我描述的语句是否得体,是否表现的有逻辑性,是否“显得很聪明”~ 总之就是会考虑很多,有时候甚至打好文字,发送的时候又在犹豫是不是要发送之类的情绪。但后来意识到这个状态以后,我就会告诉自己:我又在内耗了,只是一次简单的沟通而已,无论别人是否会有响应,态度是否友好都没关系,我已经踏出了我要走的路,剩下的都是别人的事情,每一次的犹豫都会成为我训练自己的机会~ 好像次数多了,一些不必要的内在观察会越来越少,也会觉得越来越轻松了~ 而且后来发现,无论是何种响应,好像与我在当时的表述是随意还是谨慎都毫无关系~ 尤其是在观点表达的场景下,让自己多放松一些,如果非要去纠结自己的表达是否有条理,有逻辑性,反而会丧失去表达的欲望和机会~
20240612
拜托,你真的没有那么多的观众好吗? 今天和邓老师沟通,他说自己打羽毛球找不到球友,说自己有社交恐惧症,不知道怎么去和别人沟通。 我的观点: 真的没有那么多人看你,没有人在乎你表现如何,真的求你不要自己把自己摆在一个圣人的位置,非得每一件事都要做的面面俱到,要优秀到令人叹服。 我们是人,要在自我表现上要求完美主义,是对自己的一个苛责,更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恋。 你要相信,没有那么多的目光聚焦在你身上。你日常出去,也会遇到一些,可能不善表达或者说技能没有你好的人,这时候你会下定论说,这个人就不配跟你玩吗?还是愿意选择长线思维,去帮助他人,大家一起成长,在互帮互助中成为真正的朋友? 如果我们接触过三类人,一种人看起来很完美,什么都很优秀,但总觉得有距离感,一种人,可能有一些无伤大雅的缺点,但他也毫不在乎,信任你,愿意展露给你看,还有一种人,摸不清他的底牌,只觉得他很神秘的样子,这三类人,你会愿意跟哪类人做朋友呢? 愿意沟通,愿意交流才是王道呀!!!你可以说自己内向(内向与外向的本质区别其实是在于社交后,恢复能量的形式,而非是内向就不喜欢社交,不善言辞),但是,如果我们总是在做什么事的时候,习惯性的给自己贴上【社交恐惧症】的标签,进而抵触人与人之间的链接,那生活就真的会缺失太多太多的可能性了~
20240611
早上在前端群里看到一个人说,做完这份工作,再也不干前端了,打算以后转行自媒体。并且说, 做自媒体,不凭借这个赚钱,纯粹当一项技能来掌握。 其实我看到这个论点是觉得有点理想主义的,首先,就是所有人都知道,做自媒体,是可以赚钱的,而能通过拍视频做内容,在自媒体上赚到钱的人,少之又少,为什么? 因为说跟做完全是两件事情,你知道不等于你会去做,你去做,不等于你会坚持去做,你坚持去做不代表你能找到正确的方法,进一步达成成就。 其次,就是做自媒体的初心。如果我们把人生中要追求的东西分为三类,一个是你自己的志向,就是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会为此做出哪些努力。一个是,你在未来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eg:田园生活?都市生活?)你会为此做出哪些准备? 最后一个,是很关键的点,你要凭借什么去安身立命?你的赚钱渠道是什么?如何确保有一个稳定的,持续性的赚钱渠道,去支撑你的第一、第二需求? 如若你一上来,就告诉自己,我要做自媒体,但我不指望靠这个赚钱(当然,如果能赚到钱就更好了),一开始就已经把一些潜在性的,可能失败的底牌亮明,好告诉大家,你看,我做自媒体没赚到钱,不是因为我不聪明,也不是我不够努力,是因为我根本没有打算靠这个赚钱。 既然我没打算靠这个赚钱,那我做了,只是玩而已,赚不到钱也没啥丢人的,等等一系列铺垫。 但实际上,你想要去做这件事的初心,只有你自己知道,但你不能一上来就把退堂鼓摆在那里,方便自己随时可以当逃兵,这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以及不负责~ 还有就是,你真正的朋友,不会在乎你有没有成功,他们只会鼓励你,陪你一起坚持下去。而你觉得会看你笑话的人,大多数只是过客,大家之间不会产生任何交集,也最好不要产生交集,可反而,大家总是会为了这样的人,去动摇想要坚定走下去的决心。这是否值得? 做任何事情,先想明白,你做的事情,立意是什么?你是在为了一个什么目标而努力?就像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说的,若动机不纯,则诸事不顺。你若只是跟风,去做一件你自己都不知道目的的事情,大多场景下,都是会半途而废的。因为没有一件事的完成,是可以仅凭运气就能得以实现的(那些极端的案例,并不该成为我们人生的参考,我们大多数,都只是平凡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