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打开心智

作者:李瑞秋

思考

我的思考

读完一本书,并不是目的,这本书能为你带来什么才是目的。

Action

自律 => 自驱

  • 1.设定框架

    我做这事情的目标是什么?我想通过它达到什么效果?通过做这件事,我希望我的生活可以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和 SMART 法则不同,这里的目标不定量,而是定性。去想象一个愿景,去描述你希望达到的画面和情景,而不是给自己设置具体的量化指标。

  • 2.建立系统

    如果要开始做一件事情,让自己离第一步里的理想状态更近一点,这件事情是什么?

    这一步不要急于给自己下定论,每天要如何如何,要在3个月如何如何之类的关注结果的计划,这些计划都是很难实现的,你需要考虑的只有一个问题:如果把所有的改变简化成一件事,这件事,可以是什么?

  • 3.优化完善

    一旦通过第二步,把这件事情变成一项日常习惯,你就可以再进一步去复盘和思考,现在,我是不是离目标更近了一步?如果想再靠近一点,我还可以再做一件什么事情?以此类推

大脑的底层原理

节能

追求:简单,习惯,不用思考最好了~ 负面影响:错误决策 改变方案: // TODO

稳定

note

我想出了一套规则,这套规则适用于我们对科技的反应:

1. 你出生时已经存在的科技都普通而平常,是世界运转秩序的天然组成部分。
2. 你十五岁到三十五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令人兴奋的革命性产物,说不定你以后能以此为业。
3. 在你三十五岁以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秩序的。

——道格拉斯·亚当斯 ·《困惑的三文鱼》

  • 确定性: 惶惶不可终日 & 焦虑
  • 一致性:让大脑承认“我错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 适应性:最好的状态是不变。所以不要指望改变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那相当于是在跟大脑的适应性做斗争,注定是徒劳无功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缓慢的,日复一日的微调,去改变自己的基线,让大脑一步步适应新的模式,用它去代替旧的常态。

预测

大脑: 习惯掌控 & 用进废退 你希望你的大脑变成什么样子,就往对应的方向训练它。

反馈

动力 => 奖励

情绪的觉察

前额叶锻炼方法

  1. 多去面对新的场景,思考新的问题,充分调动前额叶的功能,去计算,筹划,分析,让大脑养成习惯。遇到问题先激活前额叶,让前额叶主导判断和行为。
  2. 不要停留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模式里,而是多走出去,获取更丰富的经历。新鲜的场景和经历是激活前额叶的有效方式,可以强化大脑做出判断和计划的能力。
  3. 多去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这同样可以激活前额叶,锻炼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掌控情绪的 4 种武器

想要克服情绪的困扰,首先要理解一点:情绪并不是事实。情绪是内心的一种投射。受到情绪度的侵扰,意味着内心深处担心或者在意某件事情。情绪只是接收到这些信息,并忠实地在外部事件里寻找跟它对应的细节,然后把细节放大,再回馈给你。 很多时候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困境”,吓倒你的,只是某件事情在你心上投射而成的巨大阴影,只有接收了这一点,你才能在负面情绪袭来的时候,保持冷静和清醒。

情绪并非是事实

  1. 情绪的产生,意味着你存在某种弱点或缺陷,而现在发生的事情,整好命中了你的弱点,你需要去正视它。eg: 你感受到愤怒,意味着某件事超出了你的掌控,对你造成了威胁,那么你对于这种掌控的渴望和需求是合理的吗?当你恐惧的时候,意味着某件事唤醒了你内心深处的阴影,让你想避开它,逃离它,那么,你内心深处一直担忧的这个东西是什么?为什么你会在意它,害怕它?愤怒其实是一个让你去发现自己不足的契机。
  2. 参考【担忧的事情会发生】的数据,可以知道,放下焦虑会比一直紧张、担心的人状态更加,同时也会发挥出更好的实力去处理真正面临的问题。
  3. 始终告诉自己【我知道了,我觉察了,你可以退下了】,决策 权永远在你自己手上。

认知重构

  • Activating 外界事件
  • Belief 信念 : 内心深处长期形成的,默认为真的假设。它们构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框架。
  • Consequence 情绪反应
  1. 产生负面情绪之后,内向剖析引发自己产生情绪的外部事件是什么,你是如何解读它的?内心深处的信念是什么?
  2. 找出内在的信念之后,试着换一种更好的信念去修正它。问自己它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如果事情是这样,而不是我最初理解的那样,是否能够成立?
  3. 大脑是需要去训练的,每一次的 reaction 都会是一次对大脑做出行为的矫正,你可能需要锻炼很多次才能达到自己期望的效果。

表达性写作

记录下自己的心情,感受和想法。不需要非常富有逻辑,也不需要思考文字,修辞,遣词造句,只需要把心里话吐露出来就可以。 目的:减轻焦虑和压力,为大脑“卸下重负”。 主要是写给自己看,而不是写给自己看。 写作时间不需要太长,15~30min 就可以,频率选自己适应的~ 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这 3 类:

  1. 让自己感到焦虑和烦躁的事情,真实地抒发对它们的感受和想法,这有利于摆脱这种负面情绪。
  2. 记录下“我今天最感恩的事情”,有效减少压力,改善情绪状态,提升幸福感。
  3. 做情绪日记:分析自己产生的情绪,思考面对情绪时自己的应对方式,这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情绪。
情绪日记模板
  1. 我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它有多强烈? 悲伤?焦虑?紧张?沮丧?烦躁? 打分 1-10 分。尽量回忆起当时的感受,用产生情绪时的剧烈程度来打分。
  2. 是什么使得我产生这样的情绪?-认知重构步骤
  3. 我有什么用的感觉,我想做什么?
  4. 有哪些支持我想法的证据?有哪些反驳我想法的证据?
  5. 如果是我好朋友遇到这件事,我会对他说什么? 视觉转换。安慰语。
  6. 经历了这段时间的思考,如果让我重新给当时的情绪程度打分,我会打积分?
  7. 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我可以做什么? (对方是否正确理解了他的意思,在心里默念,这只是一个误会,诸如此类的。)

内隐自我

情绪的产生:

  1. 对未知的威胁和挑战过度夸大,造成不要的担忧和恐惧。
  2. 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对于自己的能力不够自信,生活中的威胁容易唤起自己失败和挫折的回忆,从而难以鼓起勇气去克服困难。

成功日记: 我做对了什么。面对的场景,采取的行动,良好的反馈。 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有意识地寻求问题,并自己做出选择,把它解决掉。小到决定去哪里吃饭,今晚做什么,大到决定一个提案,一个汇报,一次挑战,尽量不要犹豫和求助别人,而是跟随内心,让自己作出决策,并坚决去落实行动。

如果你总是把一件事情丢给别人决定,或者总是拖延,直到没有余地时才作出决定,那么它就会潜移默化地强化: 我无法作出决策 的信念,降低你的自我效能感,以及面对威胁时的抵抗力。相反,你自己作出决定,哪怕最后的结果不是最好的,你也可以在潜意识中强化自我:我是有能力作出决策的。我是有能力决定和改变外界的。当你再一次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 ,你的这个内隐自我就会对抗负面情绪,为自己提供动力。

7 个日常训练,提高情绪免疫力

  1. 焦虑箱 (每天 15min-30min, 时间选定以后就养成习惯,不要再变动)在这个时间段之外,当你产生任何焦虑和担忧时,都不要去想他们,而是把它们快速记下来,并且告诉自己,现在不是该焦虑的时候。等到时间点以后再去考虑。
    • 左侧是担心的事情
    • 中间是:它是否发生了
    • 对我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 我能否接受这种影响?
  2. 后花园(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把它作为一种休息和放松的方式。要与主业区分开来,同时也是你做的不错的)
    • 当你从某些活动中获取幸福感和成就感时,脑内的腹侧纹状体会被激活,从而抑制杏仁核,降低皮质醇分泌,降低应激反应。提高你对负面情绪的免疫力,让自己保持更好的状态。
  3. 社交(长时间的社交隔离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反之,建立正向的,积极的社交联系,可以有效抵消个体负面情绪和压力,为生活提供动力)
  4. 阳光(提升血清素的分泌,可以让我们的心情保持平和,安详,不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5. 睡眠(一般来说,夜晚会关闭外界的信息通道,我们更容易采用内在的信息通道,睡眠不足的时候,会影响大脑的供血和供氧,进而导致前额叶收到抑制,杏仁核就会更加活跃,结果就是,我们更容易冲动,愤怒,情绪失控)
  6. 锻炼(身体状态会影响你心里状态的上线)
  7. 阅读和思考(最有效的训练前额叶的方式)

自我驱动

过度追捧自律:我现在做的不好,本质原因是不够自律,从而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觉得自己做什么都做不好。 从“我必须如何” => “我可以做到什么”的自驱。好的习惯永远都不需要刻意去坚持。更不需要虚无缥缈的自律。

意志力

人的意志力是无限的 延迟满足也只是结果,而非原因。 影响一个人发展的因素就只有两个:

  1. 个人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信任和对这个世界的信任
  2. 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

自律 => 自驱

一件事情,我们不愿意做,无非是两个原因:

  1. 动力不够
  2. 阻力太大: 大脑的惯性。环境被设计出来让我们偷懒,而你想要对抗惰性,就是在与整个环境做斗争。

改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人都期望,我今天学一样东西,明天就能消化吸收,内化应用。期望着有一种立即见效的方法,可以让自己摆脱坏习惯,改掉坏习惯是非常不现实的。 真正有效的改变是渐变,而非突变,一切改变是发生在不知不觉间的。

计数器陷阱

不要去量化你的目标。降维行为,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把问题简单化,平面化,让你产生了一种“解决问题”的错觉。 一旦有了指标的驱动,无论多么理性的人,都难免产生一种心态,我先想办法去完成指标,别的可以先缓一缓,在这种心态的驱动下,可能越容易做不好你真正想去做的事情。

更健康的体态 => 我要减肥 30 斤 掌握一门语言 => 每天背 10 个单词 扩展知识面 => 每年读 50 本书

行动力

缺失原因

内因 - 外因 动力 - 阻力 分为四类

  1. 稳定需求:不喜欢做出改变,更喜欢维持现状。
  2. 威胁敏感:放大威胁,DMN 活跃。避免精神内耗。
  3. 反馈缺失:短期主义者。
  4. 状态导向:完美大于完成。

解决方案

  1. 稳定需求:设计 MVP,潜移默化的去演变。
    • 设定框架,我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想通过它解决什么问题?
    • 建立系统,最小行动法则
    • 优化完善,对现有计划做成调整
  2. 威胁敏感
    • 焦虑盒子
    • 正念训练
    • 碎片时间的思考&复盘
    • 去行动,把未知变成已知。很多时候,你的遗憾不是说做了什么,而是没做什么。
    • 当你真正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你是感受不到恐惧的。
  3. 反馈缺失
    • 长期 => 短期
    • 专注投入,赢取心流状态,主动去思考。
  4. 状态导向
    • 不说随便,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诉求。
    • 做困难的事情
    • 游戏人生的心态

高效学习

  • 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 追求简单的东西,你以为是在走捷径,实际上是最远的路
  • 整理和收集知识的时候: 尽量以总分的形式走。(避免信息的太过分散)
  • 学习到的知识是需要巩固的,否则它们就只是数据,是信息,无法形成你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无法对你造成影响和改变。

学习巩固(我自己有改进)

  1. 总结:用自己的话总结
  2. 联系:纳入我已有的知识系统,形成一张网,让这个知识固化。可以找生活中现有的实例,加强理解程度。
  3. 费曼学习法
  4. 启发:写下启发,确保可以在对的时刻用这个方法
  5. 出处:reference

如何成为一个更聪明的人

打开心智

  1. 保持开放性: 当你面临与你完全不同的思想时,不要急着去否定,你可以尝试从另外的视角去思考这个观点的合理性,甚至是为它找出对应的理论支撑。这个目的是为了让你看见更多的可能性。
  2. 尝试去做不一样的事:如果你一直在长时间做同样的事,就是你周围的人和事物,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变化的时候,你就会很容易经历思维固化。所以要经常想办法去跳出自己的现有框架,去做一些,和你现状完全不同的事情,去接触完全不同的人。
  3. 保持多样性: 永远去寻求变,就是在你做一个决定的时候,如果你发现你总是在做同样的决定而“懒得变动”时,就可以告诉自己,这次就是可以尝试去变。就是要想办法去做不一样的事。多去培养爱好,发展一项副业, 去学习一个其他技能。

兼听则明

绝大多数的争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绝大多数的人目的都是为了拼命去证明自己的观点,而非真相。 到最后,双方只会成为,谁的声音大,谁先受不了为结尾。 大多数人都是立场先行的:

  1. 预测: 根据自己以往的经历,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2. 节能:遇到场景, 大脑直接凭借直觉给出立场
  3. 稳定:做出判断后,为了避免大脑产生“我错了”的感觉,会坚定维护自己的立场。
  4. 反馈:总有一部分人支持你,一旦你获得了正向反馈,就会不断地强化自己的立场,让自己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书中的一些观点

意志力 & 自律

很多人认为,自律就是要用意志力去约束自己,坚持良好的习惯。如果做不到,就要去锻炼意志力。但关于意志力的两个假说:【延迟满足】和【自我损耗理论】已经被证明是无效的。并没有一种“意志力”在控制着我们。只要我们自己认为意志力是无限的,它就可以是无限的。在这个基础上,要实现有效的改变,需要的是用“自驱”来代替“自律”。 在这个过程中,把关注的焦点从结果转移到过程上。体会你在这个过程里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用正向反馈和自驱力来推动我们采取行动。基于“自驱”,让改变发生,这才是有效的,真正的“自律”。

一些参考数据

  • 心理学家伯科威茨等人在 1999 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在所有我们担心的事情里面,大约 85%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果我们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大约 79%的结果逼自己预想的要好很多。
  • 有限性假说: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问题过于复杂,涉及太多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处理问题的原则并不是做出最好的选择, 而是做出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 理性人假说:人类是理性的,总能够深思熟虑地思考问题,能够分析所有情况,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 当我们接收一个观点时,如果配上一张无关的图片,或者作者的名字非常简单好记,又或者字体非常清晰,舒适,这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细节,都能有效提高我们对这个观点的接受程度和信任程度。原因只在于它们提高了这个观点的认知流畅性,使它加工起来更省力。——心理学家 Eryn J. Newman
  • 当我们对新知识进行测试的错误率在 15%左右时,我们的学习效率是最佳的。
  • 多巴胺调控的是动机,而非快乐,当我们获得正向反馈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从而激活奖励回路,激发我们的动机。多巴胺高,动机高。
  • 上瘾——高动机,低快感现象。当我们沉迷于某一事物时,我们可能并不感到快乐,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我们内心深处知道,它们并不重要 ,只是在浪费时间,但就是控制不了大脑天性。
  • 人的 7-8 种情绪:恐惧、愤怒、喜悦、悲伤、厌恶和惊讶。以及后来附加的轻蔑。(以及负面情绪——焦虑)

生物学

  • 前额叶皮质是大脑皮质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顾名思义,它位于额叶的最前部,大致在额头的位置,主要负责决策,计划,抽象思考,推理和策略等高级功能。在这些功能中,有一个非常基础、重要的功能:抑制。前额叶皮质相当于整个大脑的调度中心,它能够抑制我们各种各样的念头,冲动和行为,让我们冷静下来,为理性思考留出空间,避免被自己的冲动和天性所支配。
  • 酒精会抑制前额叶的活跃,从而削弱前额叶对全脑的抑制功能,使得我们被动物性所支配。
  • 杏仁核【感性】和前额叶【理性】是互相抑制,动态平衡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很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侵扰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杏仁核太多强大,太活跃,而前额叶又比较弱,锻炼的比较少,无法彻底“镇住”杏仁核。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锻炼我们的前额叶 ,让它具备更高的优先级,能够在需要的时候优先被激活,进而抑制杏仁核的活动。从情绪主导切换成理性主导,为大脑腾出思考空间。

其他

第一次阅读时间: 2023 年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