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ow habit
作者:Neil Fiore
对于你身上所发生的事情的成因,你或许没有责任,但是对于要做些什么去纠正它,你是有责任的。别去纠结和担忧问题的初始原因,而是把你的经历引向自己可以发挥最大作用的地方。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思考
20240702 最近在看的《lose my virginity》prologue中提到一个观点,大概是说: 我要做的就是去勇敢的面对失败与恐惧,并且从错误中学习,然后下一次做的更好,每一次克服困难,都会给我自信。 而 The now habit中其实也有类似的观点,就是我们不要把错误,失败,看做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尤其是警惕【我的价值】 = 【我做的事】这个伪命题。 其实人生就是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你很难说,我们选择的路是正确还是错误,同样,这也不该成为重点,关注点该是,我的感受如何? 多去经历,在繁杂的链接中,我们会产生很多情绪。任何情绪,都允许它的存在。正是这些思想上的,情绪上的复杂性,让我们有血有肉。
20240703 在自我对话中,作者提到5种局势的转换: 我不得不去做 => 我选择去做 我必须完成 => 我什么时候开始 这个项目特别复杂,特别重要 => 我可以走出一小步 我必须做到十全十美 => 我完全是个凡人 我没有时间玩 => 我必须花时间玩 这些观点和《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积极主动刚好匹配~ 无论说法如何,给我的感受就是,我们要不断地去肯定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温和但绝不放纵~ 就算看清这个世界,却也依然爱这个世界~
20240704 play hard, work hard. 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当我们的生活中只剩下工作,或者只剩下玩乐,那样的生活一定不会是我想要的。我大概率会觉得疲惫不堪or枯燥无味。 劳逸结合永远会是真理~ 就很多道理,真的就是从小就在学的,反而长大了,就忘记了最质朴的道理。(莫名想起小学课本里的一句话, 大概是说,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特别简单的一句话,放到现在同样适用!但真正结合运用这两件宝<意识到我们能通过双手和大脑创造出无限可能>的人,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个呢?) 回归正题,就是要努力去做到work life balance.尽管这是一个很难达成的状态(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但我们要尽力,去达成一个动态平衡也可以。
20240705 面对拖延的症结,可以大致归为三类:
- 不知道如何入手
- 害怕失败
- 害怕中途放弃
- 关于不知如何入手,作者给出了【三维思维&逆向日程】的方法。 三维思维就是让我们不要从一个单一的角度去观察我们所面对的事物,苏轼也说过: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一定要多掰扯自己,不能让自己总是陷在一个困境里,就之前说过的30 circle challenge就是很好地去锻炼自己,避免自己总是固步自封的一种方式。
- 逆向日程其实和《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提到的【以终为始】很相似,以结果,目标倒推时间线,然后进行任务分割~ 相当于始终会有大目标牵引,但也不至于被大目标吓到~~~
- 关于害怕失败,作者提出的忧虑日志,这个,我在一个博主那里看到他有提到很多次,但第一次知道,出处原来是在这里~ (后悔没早点看)
- 关于无法坚持,这点大概是我曾经面对的,最大的问题了。我很容易开始,但是,我也特别容易放弃,作者提到大致是让自己给自己鼓励,心理战胜法,但说实在的,我觉得效果可能因人而异,我自己开始坚持应该是去年看了《atomic habit》那本书以后被影响到的~ (当然,如果先看这本书,我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同样被触碰到,但因为“病症”已经消失,就不太好再去验证了~) 总之,想要去长期坚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对我来说,这是一度困扰我最大的难题), 但神奇的点在于,一旦你稍微做了一点点坚持,就这一点点的改变,就足够蜉蚁撼树了~
20240708 关于逆向日程,我依稀记得,好像是17年左右看的一本《你一年的8760个小时》书提到过类似的方法,时间太久,已经有点记不清了~ 但大概的思路应该是一样的~ 我现在用的时间管理方式基本也和这个类似,但之前好像有网友告诉我,这是什么柳比歇夫法还是啥的?但我其实反而没有关注过这些细节,只是习惯性地把mac的周日历打印出来,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排布时间~ (ps: 《奇特的一生》以后有机会倒是可以看看) 有人会说这样的行为会把自己搞得很累,但实际上,不同性格的人,会对自己的时间把控度有不一样的感受,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习惯的,就可以,不去评判他人的方式于自己而言是否痛苦,只去选择让自己舒适的方式去生活就可以。 在逆向日程表中,提到的很多概念,其实在《刻意练习》(我们要集中精力,focus在一项任务上),《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严格去限定自己的“专注时间”,重在持续而非短时间的爆发),《福格行为法则》(任务先后顺序的安排,先苦后甜),以及《神奇手账》(对不同的任务划分不同的颜色来标记)里都看到过~ 但今天新trigger到的一个概念是,只有在我完成一个高效的专注任务时,才能把它写到本子上去~ 我现在的习惯是,先排布出来,最后打√,我发现自己虽然排布了时间表,但经常在晚上的任务中有重大摸鱼嫌疑~ 书里提到,你若是在这半个小时的完成中,看了手机,回了邮件之类的其他的,与你该专注的事项不相关的事情的时候,那这30min就不能算~ 再回想一下自己,其实我早上的状态完全ok,但一到晚上,就是会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摸鱼”,“自我欺骗”~ 所以,我可以去尝试一下这方法,在两项任务中间插入我特别喜欢做的事情,然后保证自己专注,否则就不能自欺欺人地去记录这块时间为学习时间~ 可以这样开始,坚持两周再看看效果如何~ 始终记得: work hard, play hard, 挑水的时候就只想挑水~ 砍柴的时候就只想砍柴~ 扫地的时候就只想扫地~ 此外,无他~
20240709 心流状态是可以被创造的~ 大概的准则就是:
在任务开始之前,对自己进行一个2min左右的专注训练,作者提供的方式我觉得有点类似冥想~ 在《睡眠革命》和《遇见未知的自己》中过比较详细的介绍。 主要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放松,把所有评判、焦虑性的思维统统清除,大抵就是要做到一个过往不恋,既往不咎,未来不迎的状态~ 专注于你当下感受。 在做深呼吸,专注的过程中,多说点鼓励自己的话,所有负面的信息都不要进入你的大脑,要是进入了,那快速跳过即可~ 绝不恋战~ 最后阶段,再去酝酿一下自己即将要做的事情,when, where, which <场景预设>(我要什么时候,在哪个地方,开始做哪件事 )~
接下来就是利用感性大脑让自己先动起来,这个过程中不要让理性大脑来干扰,因为理性大脑就特别喜欢评判,挑刺~ 等你的任务已经被创建出来的时候,就可以让理性大脑参与进来,对内容进行厘清和整理。顺序是一定不能反~
基于以上两个准则,最好能形成自己周期性的习惯,只要在从事专注的工作之前,都花费2min来进行一次心灵massage~ 时间久了,心流状态基本就能成为自己随意掌控的技能啦~ 在心流中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点~ 就是比如你在写一本书的时候,大脑利用右脑思维创建出的第一版草稿往往会成为结局,利用左脑思维整理出的初稿的结尾往往会成为引言~ 哈佛学院中,很多大师级别的创作者在写一些著作时,打的草稿足以震惊很多人,很多你以为是一时思如泉涌,信手拈来的作品,实际上经历了反反复复的无数次的打磨。 其实,没有一件事情是轻而易举就完成了的,不是吗~
20240711 最后讲,与拖拉人士的相处,其实更多的是从管理者的层面出发,引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管理者,比如要信任下属,要赞扬先行,要平和地去提出改进建议,不能让对方感受到压力或者压迫。 不让对方产生焦虑感,给对方信心,进而让事情变得可完成~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存在同样的模块,就是要我们专注于倾听,而不是急于做出评判和批判,去做回声板,帮助对方认清自我,而坚决不要去做一个引导者~ 去创造共赢,而不是追求利己。 和朋友,恋人 ,家人之间的相处同样也是,避免多余的唠叨与抱怨。尝试更清晰地去阐述自己的需求,不要教导别人要怎么做,只说自己的诉求,不要总是自己想去插一脚,摒弃“以为没有自己,就无法做到更好”的这种心态。 你会发现,只要你愿意去相信对方能够做好,只要你清晰阐述了自己的诉求,在中途出错的时候停止抱怨,给予适当的帮助,你在解放自己的同时,也给了对方成长的机会~ 这是努力去达成双赢的一个局面。
20240715 这本书,说实话,因为翻译的问题,真的很难读,但还是坚持啃下来了(上一本因为翻译而读的这么“痛苦”的书,还是《4000周》) 但我觉得开心的点是,re-read的过程中,知识网的链接点似乎已经在慢慢触发。而这个行为也让我意识到重读的意义所在。 要尽力,让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一张网。不断地去编织,去拓宽。每一个知识点就是一个小的信号,不断地学习,不停地去关联(neural串联~),让网越织越大,越来越轻松。 回顾&重复思考&刻意练习&理解自己&关爱他人&勇敢面对,让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调取知识信息的每一步都越来越简单~
Action
- recall
- 时间
- 焦虑盒子 // TODO
对于拖延的觉察
拖延日记
日期和时间 | 拖延的任务和重要级别 | 对当前任务的感受如何? | 拖延的借口 | 我用什么方式来拖延 | 因为拖延没去做,我感受如何 |
---|---|---|---|---|---|
2024年7月1日 | A、B、C | 想休息不想做 | 太累了 | 刷手机 | 内疚,压力 |
自我对话
尽量不要使用“我应该”,“我不得不”之类的字眼,这会让自己做的行为和思想之间产生对抗。【精神与身体之间的不协调】 多去说:我愿意,我选择。 就是把一个被动的,觉得是被迫要做的事情换成主动的,积极的选择。 我们需要给大脑一个清晰的指令:
- 我选择做什么?(代替我必须做)
- 我选择在什么时候做?(代替我必须完成)
- 我选择从什么地方开始?(代替这个项目大且重要)
- 我选择如何去做<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代替我必须做到十全十美)
- 我必须话时间玩(代替我没有时间玩)
应对“我应该”的怪圈法:是的,它们都应过去了。就算是很糟糕,我对此也无能为力了,重点是,我现在能做什么呢?
面对挫折
弹性 & 刚性
每一个失败者在开始之前都希望能有一个保证,保证一切都将完美无缺地进行,不出任何问题。一个成功的人愿意承担合理的风险,知道保证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墨菲定律:”能出错的,终将会出错“。 成功人士摔倒无数次,然后都爬了起来,不让任何一个失败去定义他们的个人价值。尽管一生中遭遇了很多失败和困难,但他们都会再一次爬起来,无论在当下觉得多么窘困和疼痛。
弹性: 恢复能力
刚性:
- 决心
- 控制
- 挑战
书中的一些观点
- 【拖拉供应链】:吹毛求疵的需求——> 对失败的恐惧 ——> 拖延 ——> 自我批评——> 焦虑并抑郁 ——> 失去信心 ——> 对失败更大的恐惧 ——> 拖延逃避 ——> 恶性循环……
- 当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有了一些记录以后,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在什么地方可以有所纠正和改进。如果没有记录,那就基本不可能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eg: 你这周大概率是想不起你上周都干了些什么事情,又有多少时间被浪费掉?
- 一个关于拖延和焦虑的起因是:我们将自己预设在一个:【完美主义者】的身份下, 认同【我的价值 = 我做的事】这一模式下。所以,做成,做好这件事就显得特别重要。 而为了不用落入失败后,“身败名裂”的境地,会一直拖延不愿意去做。在这种场景下,想要着手去做,我们比如得给自己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告诉自己,哪怕这些事情就做好,也没有关系,因为这并不是什么生死攸关的大事。
- 如果你要求自己总是做到完美,那注定会失败。你越追求完美,在做的过程中一点点不足就会越自责,就会觉得越困难,这时候,你去解决的问题可以早已脱离了事物的本质。一遇到难题,你还特别容易放弃。因为错误而责备自己反而让失败更容易发生,也更为严重。
- 作为一个新手,我必须踏出笨拙的第一步才能保证成为一个大师。我们都要对自己更温柔。
- 当你对完成产生担忧时,就要不断地问自己,我可以在什么时候开始?
- 通过拖拉,视图逃避工作,只会增加你的焦虑感,只有当你着手去做的时候,才能真正减轻你的焦虑。
- 自我复原力: 核心区分。
一些参考数据
- 一个人的自我感觉越是复杂,越是多元化,在一个领域中存在压力的时候,就越是不容易感到郁闷,因为“你在人生中拥有一些不受污染的领域可以用作缓冲”。—— Patricia.W.Linville
- 心流状态:心率,血压,脉搏,都会降低,新陈代谢的水平会提高,你对周围的环境的嘈杂,以及痛苦的容忍程度也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升。当下会觉得自己内心特别平静,特别专注。你会觉得自己这一刻很有效率,并且充满激情感,能量感。
其他
第一次阅读时间: 2024 年 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