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自卑与超越

作者:Alfred Adler

思考

我的思考
  • 20241022 在看第一章的时候,很多概念的叙述都会让我想到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若是一个小孩从小被娇惯,他的行为可能会偏向于“以自我为核心”,一切都是自己的利益为重。 若是一个小孩从小就被忽视,他可能在很多事情上会缺乏自信心,会对要做的事情产生畏惧和恐惧感。(孤儿,私生子居多) 无论是哪一种,都是缺乏合作精神的,因为他们都不相信,对别人的付出,对社会的付出和善意应该成为自己的准则。 转而观察我自身,我会觉得自己有一个好妈妈。 自己的童年生活整体其实还好,虽然偶尔会充斥着一些悲剧的色彩,但总的来说,我是觉得快乐的。 在刚进入社会的初期阶段,我也确实会很排斥与他人“合作”,也着实会有很深的自卑感。 但几年过去,居然也开始“康复”,我会觉得自己的心理状态比之前更健康(或是轻松)。每每去回想过去所经历的创伤,我只觉得自己很勇敢,妈妈也很勇敢,我们都挺过来了。 (真的是看的我泪眼波娑的一章,其实有很多想写的,但觉得这个平台不太合适,我觉得抽空可以整体重新梳理一下) 最大的感受是,人是真的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的,只要你有愿意改变的心。

  • 20241025 今天看完第三章了~ 大概是说,一个人,不论产生优越感还是自卑感,他基于这种感情产生的行为,其背后真实的目的是不会变的。 基于目的衍生出的表现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若是只基于表象去改变行为,无法撼动背后的目标。想要从源头解决问题,你就得看见“蚊子背后的大象(引用了一本书名)”。 而每个人,生来都会渴望“优越感”,这是人的本性 ,而如果保证自己不跑偏?作者提出的观点是: 合作。 其实在豆瓣上,很多人在骂,说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以“为社会做贡献”为己任,觉得很扯,很离谱。但实际上,不管是各个名校的”幸福课”还是各项人性研究,最终的结果都显示出:人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幸福感最高。 也许是因为你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也许是你在释放善意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也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有一句话说的是,如果你不爱他,那就去“爱”。这就等同于小王子呵护的玫瑰对他而言才有意义。因为付出了爱,所以才会爱。 所以说,作者想表达的可能就是这个观点,当你觉得痛苦,觉得无路可走,你不要放弃与周围的人合作,合作的形态可以是多元化的,只要你去做一个付出者,你最终就是会很幸福,很快乐(在Give and take中也是这个观点)。 只是现在的社会,大家都很浮躁,可能大多数人会觉得,自己若是一味地做一个付出者,就像个傻子一样,反正风气就变得很奇怪~ 所以,在你觉得怨怼,愤怒的时候,试着,踏出一步,就去做一小件“善事”(哪怕是把看到的垃圾扔进垃圾箱,看到拿东西吃力的人,去帮忙拎一下,帮别人带一下门,和陌生人闲谈,都算),散发自己的善意,就是会让自己开心起来~

整本书的翻译其实让人读起来很吃力,很多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在翻译中也并没有表达出来,这也是让很多人诟病的地方:全文水话,鸡汤文,blabla…… 因为一句话太拗口,以致于你在看的时候,都很难get到它真正想表达的内容。(连通顺的读完一句话都做不到,自然会觉得全篇水文,但这可能真不是作者的锅) 虽然有点难读,但还是打算啃完,也想看看后边的内容是真的像豆瓣上吐槽的那么离谱~ PS: 我看的这个版本的发行商是友谊出版社,避雷。

  • 20241101 关于梦: 有些时候我们做梦,其中的情景其实是与我们的生活相关联的。 而如何去解释这个梦,与我们自己的经历,体验,心境有关。哪怕是不同的人做了一模一样的梦,也会因为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有不同的解释。 也许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理解梦,诠释梦。

关于童年记忆:一个人所表述的:最早期的童年记忆, 也许会是整个人生色彩的基调。那么,你最早期的童年记忆是什么呢?是关于父母?关于玩伴?还是关于谁?谁又在你的人生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呢?

  • 20241111 只有当男性不认为女性做的事是低人一等的,当他们不会再去排斥女性做的事情,觉得不屑一顾时,女性才不会对自己做的事情产生负面情绪。 当一个家庭中,男女双方都认同对方所做的事情,都认可对方对整个家庭的付出时,才能表现出良好的合作关系,孩子才可能在这种氛围中学会与他们合作, 而非竞争。 父母会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任何一方的强势,对于儿子女儿,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只有当父母对孩子投入十足的爱,但却不压制其自由生长,才有可能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

  • 20241112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很重要。生活环境最终会影响你的性格形成。 比如,你是一个在男孩子堆里长大的女孩子,或者是一个在女孩子堆里长大的男孩子。那你的性格属性或多或少就会带一点这个倾向。(比如我自己,小时候院子的小伙伴基本是男孩子,可以想想自己的性格属性和做事方式,是否印证了这个观点?以及,想想周围的玩伴) 而一个家庭中,孩子是处于,长子,次子,幼子地位,又是另一个影响点。父母需要让孩子之间学会合作,也不能对某个孩子表现出特有的偏爱,否则就会引起其他孩子的“嫉妒心”。

  • 20241114 在学校教育这一章,会让我想到很多学生时代的事情,最早能追溯到幼儿园,最晚应该是追溯到高二。似乎每个阶段,我都会有“压抑表达欲”的一个阶段。 幼儿园时期的橡皮,小学五年级时候的听写,初一时期的讲台事件和桌子事件,服务型人格与讨好型人格,高一高二时候的拔河事件和数学事件。 哪怕是现在过去几十年,脑海中的记忆依旧很清晰,我依然能记得自己当时的感受和委屈,能感知到自己当时的无助与委屈。若是换在现在,我定然会在每一个觉得受委屈的时刻为自己伸冤,为自己发声。可惜我当时并没有。 我选择了吞下所有委屈,只因为当时我并不敢,对于“学校的权威”的“恐惧”,现在想起来,就是觉得,当时不敢自我表达就是一种“懦弱”,我是没有勇气站出来去对抗所谓的权威。原因和家庭环境、性格有关。 所幸,大学快结束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独立人格终于开始慢慢发展,虽然很缓慢,但最终它是成长起来了。会让我敢于去对抗。 在性格转变的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个奇怪的波动阶段,或过于强势,或过于收敛,但还好,最终趋于平稳。而这一切,都源自于我周边遇到越来越好的朋友的,你看,十年过去了,这些朋友依然还在身边。真好~

  • 20241115

    能够妨碍兴趣的,并不是遗传。而是灰心或对失败的恐惧。在每种不平凡的能力后面,我们所看到的的,并不是异乎寻常的遗传,而是长期的兴趣和训练。

一个人现在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基本和TA的童年经历相关。以及在青春期所遇到的挫折,和处理挫折的方式有关。如果走了偏路,在成长后期没有察觉,或是自我矫正,那可能就是会生活的很辛苦,或是很痛苦。

  • 20241118 犯罪的本质原因可能是缺乏合作性。 犯罪的人其实和常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他们却限定了自己的行动范围,把自己束缚在一个区域,告诉自己,这里已然无路可走。他们不相信人与人之间是可以合作的。 也许还有信任的缺乏。当物价和犯罪率成正比的时候,获取可以思考一下,这个社会,能为那些潜在的犯罪者做些什么。

  • 20241127 我们必须对他人产生兴趣。要去做一个付出者。这个社会中的缺点和优点投射在我们自己身上,就是我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只有我们自己去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才能让这个社会越来越好。 在与伴侣的相处中,双方都要关爱对方甚至超过自己,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彼此觉得被需要,公平才能建立,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 育儿是一项需要双方进行高密度合作的任务,只有大家方向都一致,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合作,关爱,才能让其更健康(心理)地成长。 如果孩子想知道一些关于两性的问题,只回答其想知道的,不要过早的过度解释,这是一种自以为是。只需要回答,ta问的内容即可。这是一个阶段。

  • 20241128 婚姻其实也是对合作能力的一场考验,可能在婚姻中并没有完全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这场【契约】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合作能力,以达成一个满意的结果。 在最后一章中的一些观点我不是很认同,但是,考虑到欧美文化与我们的差异,我似乎也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事情的定义上已经有了一些偏差。 不过作者提出的核心理念其实我还是赞成的,整本书提到的其实就是人类需要在:职业(赖以生存)、社会(群体动物)、两性(人类繁衍&亲密关系)中不断地去发展自己的合作能力。 主张我们要始终去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他人是可合作的。无论面临任何糟糕的境遇,我们都要努力地让自己更好,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社会更好。很多时候人们所表现出来的不配合性很大程度上是受其小时候的家庭教育(甚至校园生活)环境所影响。 但基本上所有的伤痛都是可以被治愈的。 整本书读下来其实会让我想到很多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我觉得,不仅仅是去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观点,更是对自己人生经历与现状的一次回顾。我会去想自己现在很多时候的一些想法有可能是受曾经什么事件的影响~ 真的是一场很意思的体验~

Action

  • recall
    • 时间

人类面临的三个真实境遇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需要利用地球的资源赖以生存。 我们并非一个人,和同类接触,打交道无可避免。我们需要去融入社会。 这个地球上分男人和女人,两性繁衍的意义。

职业 社会 伴侣

书中的一些观点

每一个了解合作重要性的人 ,都应该努力消除事业的现象,使每个愿意工作的人都有工作可做。

我们经常可以在【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人】脸上发现一种卑鄙或虚无的表情,我们也会在罪犯或疯子脸上看到同样的表情。他们不用他们的眼睛来和别人发生联系,他们对自己的同伴甚至不屑一顾。他们将视线移开,旁顾他处。

一些参考数据

  • 人的性格在5岁左右的时候就会形成基本形态。

其他

第一次阅读时间: 2024 年 1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