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
作者:Marshall B.Rosenberg
我们所看到的悲剧以及即将来临的更大悲剧,并非是世界上反抗,不服从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从,听话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一心都在分析和追究自己和他人有什么问题,却不曾思索自己和他人有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人们时常习惯于分析和指责他人,而非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要。
思考
Action
- recall
- 时间
非暴力: 当暴力从心中消融,天性中的善自然呈现的状态。
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
-
观察现实: 不做任何评判,不做支持,也不做反对,只是把自己的看到的,客观公正地说出来。挑战: 不夹杂任何评判。(在描述观察时,清楚地说出特定的时间和情景)
第一要素: 区分观察与评论 当我们在观察中夹杂着自己的评论时,他人往往会认为我们在批评他们,并因而产生抗拒的心理。
-
表达感受: 感到伤心?害怕?喜悦?有趣?心烦?
第二要素: 表达内心的感受。要区分:我们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还是自己的想法 在表达感受时,我们甚至可以完全不使用“感到/觉得”(eg: 我觉得很恼火 => 我很恼火) 这些场景中,你更多时候并非是在表达感受:
-
- 我感觉/觉得 【就像,好似】
-
- 我感到/觉得 【我、你,他,她,他们,他们】人称
-
- 我感觉/觉得 【指代他人的名词或者名称】
- 表达我们的感受与什么需求有关。
- 提出明确的诉求。
我们可以坚定而耐心地表达自我,也要支持和引导他人这样表达他们自己。 非暴力沟通一定需要我们刻意地去落实。尤其是在我们还没习惯的时候。
对自己的感受负责
人之所以苦恼,并非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人们对事情的看法。
当他人通过语言或者非语言的方式向我们发出负面信息时,我们可以:
- 指责自己,将错误归咎到自己身上。 => 我们自己会感受到内疚,羞愧,和压抑。自尊心也会受损。
- 指责对方,把错误鬼就到对方身上。 => 我们自己会感受到愤怒,怨恨,和敌意。
- 关注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 我们自己会感受到伤心,与此同时感受到内在的需要。
- 关注对方想要表达的感受和需求。
目的:了解自己,对方,有什么需要,渴望,期待,希望未能得到满足。
情绪的发展
- 情绪的奴隶 我们认为要为他人的感受负责,必须不断努力让所有人开心。如果别人不开心,我们会感到不按,认为自己 有责任要为此做些什么。
- 面目可憎 我们因为对他人的付出而压抑自己,进而产生愤怒。我们大概率已经知道自己不对他人的感受负责,但还没有学会用合适的方式与他人互动。
- 情绪的主人 我们不再出于恐惧、羞愧、或内疚来回应他人的需要,而是发自内心的慈悲与爱,而相互给与。我们既不再为他人的感受承担责任,又能全然地为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为负责。
对他人的同理心
// flomo https://v.flomoapp.com/mine/?memo_id=MTg3NDM1MzI1
暴力沟通
呈现形式
- 道德评判: 当他人的行为与我们的价值观不符,我们便认为这个人是错的或是恶的~
- 做比较:如果真的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悲惨,就去学着与他人做比较。
- 推卸责任:当我们视图将行动的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时,我们便在视图推卸自己的责任。
- 我不想XXX, 但因为XXX(外部因素), 所以我不得不XXX =>(change) 我在做XXX,因为我XXX(真实的需求) =>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使用奖惩思维
- 要求(而非请求)(权利性的)
根因
当我们在分析和评判时,其实都是在表达自身的价值观和需要。但这样的表达方式确实悲剧性的,引发的是对方的防卫与抗拒。
阻碍同理心的形式
在给予建议或安慰前,先核实那是不是对方想要的。“不去做什么,只是在那里。” 下面这些行为会妨碍我们以同理心与他人连结。
- 给建议
- 比惨
- 说教
- 安慰
- 讲故事
- 摆脱感受
- 同情
- 询问
- 解释
- 纠正
书中的一些观点
非暴力沟通能够:
- 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 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 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 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
- 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