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作者:村上春树

思考

我的思考

书中提到,就因为老村是做酒水生意的,就会无端地受到社会歧视,让我现在现在,我们的国内现状,蓝领工作普遍不受待见,而大家又都找不到工作,工作岗位机会少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大家总是会觉得坐在办公室里当白领就高人一等,社会的发展,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地态度。去保护所有群体应有的尊严。

老村相当于是一毕业就是开始开起了自己的店铺,但是我好像到现在,也没有想清楚自己具体要走的方向,或者说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 一直以来,我都会想的很多,想的很远,但事实上,心随境变,未必所有的事情都会如同我计划与安排的方式去执行。过早地去考虑可持续性发展,未必是一件好事,反而是对自己的一种束缚。 奔驰不也是从一个打工人,然后自己出来单干的吗,重点是,要有跳出现状的勇气和气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行动起来。只要你在动手,你总会等到,需要自己去单干的那个时刻。

尽管眼下十分艰难,可日后这段经历说不定就会开花结果。 我的可取之处是:只要是喜欢的事,就会任劳任怨一心一意去做。

老村的生活中,似乎一直都有共时性效应,以及epiphany的现象存在,他自己说的,这让我开始回想我的生活,似乎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在追逐一些,我得不到的东西,又或者说,我得到的东西,我根本不想要。 我觉得这是自己心理上的一种残缺,我从来没有去好好珍惜自己现已拥有的,而是总把眼光放在了更远的地方。所幸,从小到大,一直没有变的一个爱好是:看书。 这是属于我的闪光点,因为看书,我能从别人的经历中去觉察自己的心态。这,就是一次自我觉察的机会。我想,在即将步入30的这个阶段,是时候,去换个心态生活了,去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 不要去嫌弃过去的自己,因为如果没有过去,就不会有现在这所有的慰藉。以及,不要再去给自己制造人为的焦虑,你要明白,现在只停留在想的阶段,和不去想,是没有区别的,行动,才会产生变化,思考不会。

关于人生的选择,会让我想起哪个名人对他助手说的一句话,就是,你需要警惕那些,你认为你喜欢的东西, 你要对他们避之不及,而不是在他们上面去花费你的零散时间。去放弃一些,我们喜欢的事情是很难的,但如果你什么都想要,你必然会,什么都做不好。

20240227 今天读到第6章的时候,真的是特别有感触。首先是关于坚持创作这件事,我们需要规律,去形成习惯,而不是单凭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决定今天做,明天不做,尤其是,越涉及到长久的学习目标,就越需要像个傻子,“木讷”的人,去持续性地做下去。 而对于自己的作品,就像书里提及的,不要总是抱怨,发牢骚,找借口,你要做,就是需要全力以赴地去做,如果你总在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那只能说明,你不适合做这个。我们总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问心无愧才是。

20240229 “阅读当时在我心中重于一切。逐页翻看这样的书,我会产生一种实际的感触,觉得那些内容随着阅读化作了自己的血肉。” 想到知乎上有个热门的问题回答,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过的书,就好像我们吃过的饭,喝过的水,最终化成我们的血肉。 在你学习一样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为什么要做! 如果在你的目的暧昧不明的情况下,任何事情不但会变得无趣,最终还会难以坚持。 在第8章中,老村提到了福田核电站泄露的事情,对此表达了愤怒,结合现在,日本像海洋排核污染水的事情,不知道时间过去这么久,他会是怎样一种观点。

Action

书中的一些观点

  • 写作无论获得什么奖,其实都无所谓,因为只有好的作品才会流芳百世。而非奖项。
  • 任凭时间流逝,却能留存心间永不消亡的东西,才更为重要。就好比爱因斯坦不需要灵感本一样。
  • 只要有心,细微的技术性知识完全可以过后再补,或者一面在现场工作,一面根据需要自然而然地掌握。相比之下更为重要的,还是“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英语(或其他外语)”这种目的意识。如果这一点暧昧不明,学习就会变成无趣的“苦差”。
  • 我属于那种对自己喜欢的事,感兴趣的事,就要全神贯注追求到底的性格。绝不会说句,“算了,我不干了”就半途而废,得做到心安理得才会停手。对我不感兴趣的事,做起来就不会太投入。
  • 能把某个目标当做旗号高高地举起,总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不问年龄几何,不问身处何地。

写作 || 创作

写不出来的时候:尝试变体

老村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法来完成自己的小说创作,就是用英语去写小说,因为用自己的母语,总是会充斥着很多的词藻描述,但是英语不同,英语只能用有限的词汇,这样会限制你对文字的描述,只能言简意赅,反而去去除掉一些糟粕? 我理解应该是这样,以后自己也可以试试用这种方法,真的是挺神奇的。 要写小说,总而言之就得阅读许多的书。同样的道理,要写人物,就得了解大量的人。

前置准备

  1. 大量的阅读,这是必不可少的
  2. 养成事无巨细,仔细观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现象的习惯。 身边来来去去的各色人物,周围起起落落的种种事情,不问三七二十一,认真仔细地加以观察,并且深思细想,反复考虑。虽说是反复考虑,却没必要急于对事物的是非价值做出判断。要尽可能地保留结论,有意往后拖。重要的不是得出明了的结论,而是把那些来龙去脉当做素材,让他们以原汁原味的形态,历历可见地留存在脑海里。(总之就是,不能轻易下结论,尽量多花时间思考)
  3. 练笔写文章

环境准备

老村会把书桌上的东西收拾得干干净净,摆好“除了小说,什么都不写”的架势。一旦认真做起某项工作来,便无法分心旁骛。

毅然打定主意追求新的可能性,在我这里似乎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事物的发展绝非仅靠运气。其中毕竟也有我的决心和义无反顾。

着手去写 & 持续地写下去

老村在原文里提到: 写长篇小说时,我规定自己一天写出十页稿纸,每页400字,即使心里还想继续写下去,也照样在十页左右打住,哪怕觉得今天提不起劲儿来,也要鼓足精神写满十页。因为做一项长期工作时,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 写的顺手时趁势拼命多写,写的 不顺手时就搁笔不写,这样是产生不了规律性的。因此,就像我打考勤卡那样,每天基本上不多不少,就写十页。 若要天长日久地坚持创作,不管是长篇小说作家还是短篇小说作家,无论如何都不能缺乏坚持写下去的持久力。而如何获得持久力呢?——养成基础体力。 体力的下降会引起思考能力的衰退。思维的敏捷和精神上的灵活都会逐渐丧失。 人们并不是受人之托才写小说的,而是因为有“我想写小说!”这种强烈的愿望,深刻感受到这种内在的动力,才不辞劳苦地努力去写小说。

”今天身体很不舒服,不太想跑步啊“的时候,老村就会告诫自己: “这对我的人生而言,可是无论如何非做不可的事情。”就是无需理由地去跑。有一句话至今未变,对我来说,就像祷语一般,那就是:”这对我的人生而言,是无论如何非做不可的事“。

完成初版以后

写完以后,会搁置一周左右,再进行修改。修改完以后,会再搁置一周,进行第二轮的修改。接着继续搁置,进行第三轮修改。

对待自己的作品

曾听一位作家朋友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有时间的话,我肯定会写出更好的东西来。”我真的是大吃一惊,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都感到愕然。如果讲述的故事不是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好的一个,那干嘛还要写小说?——我们能够带进坟墓里去的,归根结底,也只有尽心尽责的满足感,以及拼尽全力的证据。 同样是为了赚钱谋生,这世上肯定还有更简单,恐怕也更诚实的工作,要不要,就倾注你全部的能力和才华去写东西。不要辩解,不要为自己开脱,不要发牢骚,不要找借口。——《关于写作》· 雷蒙德·卡佛

tip

迫切需要得出结论的事情,好像远比我们想象的少。我甚至觉得,不管从长期还是短期看,我们实际上并不是需要结论这玩意儿。面对报纸,新闻上的乱下结论,会有个疑问: 到底要什么什么呀?

如果人人都成为新闻评论员或评论家,社会将变得刻板呆滞,缺乏宽容,甚至编程非常危险的地方。

原创性

特征: 及其个人化的东西,具有坚定的自我认同和个人风格。

一些人生中的选择

选择上的取舍

什么才是不可或缺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甚至毫无必要的? 有一个参考基准是: 做一件事的时候,你是否感到快乐?如果你从事着一份,自以为很重要的工作,却不能从中发现油然而生的乐趣和喜悦,如果工作时完全没有心花怒放的感觉,这种时候,就必须回归初心,将妨碍乐趣与喜悦的多余部件和不自然的要素,一个个抛弃掉。

人生的规划与安排

并非一开始就计划周全,按部就班。很多事情是水到渠成的一种状态。

自我放空

想象一下,并不追求什么的自己是什么样子。而不是使劲盯着“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并一味地执着下去的话,故事会难以避免地变得沉重。 故事越沉重,自己便会躲的越远。

所谓瓶颈

老村没有经历过所谓writer's block。他解释的理由是: “我不想写小说,或者想写的激情没有澎涌而出的时候,就根本不写。只有在想写的时候,才会决定: '好,写吧',提笔开工”。 不想写的时候,就做一点,英翻日的工作来做,一遍点点滴滴做着这些细微的琐事,一边装作满不在乎:就算不写小说,也不会死人的。

从这个观点看,我觉得老村之所以能够一直写下去,在于他,其实不会去逼迫自己有个好状态,但是,潺潺溪水,延绵不绝,会不中断地做下去。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总是阐述的一个观点是,逆境中的心态,以及对于繁琐事物的态度,会决定你的路,能够多远多长。持续地做下去,更为重要。

人生态度

每一代人从事创造时,只要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努力向前推进就行了。既不必对不同世代的人心生自卑,也不必莫名其妙地感到优越。 既然苦头是非吃不可了,索性从中淘取些貌似有用的东西。 面对攻击:吹毛求疵大概很简单,反正只管信口开河就行,又不用承担具体责任,而被吹毛求疵的一方想一样样去搭理的话,身子根本吃不消。于是自然而然地变成了“随它去吧,反正都会被人家说坏话,干脆自己想写啥就写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一些参考数据

  • 共时性原理: 指有意义的巧合,用于解释因果律无法解释的现象。
  • 脑内海马体产生的神经元的数量 ,可以通过有氧运动得到飞跃性的增加。有氧运动:游泳、跑步等时间长,运动量适度的运动。但如果对这种新生的神经元置之不理的话,会在28h后悄然消失,没有任何用武之地,就特别可惜。但如果给这些新生的神经元知性的刺激,它们就会被激活,与脑内网络相互结合,成为信号传递组织的有机部分。脑内网络会变得更加宽广、更加绵密。学习能力与记忆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这样一来,随机应变地转换思维方式,发挥不同寻常的创造力,就会变得很简单。较为复杂的思考和大胆的构想也将成为可能。换句话说,在日常生活中讲运动和知性的作业相互结合,会对作家的创作活动产生理想的影响。
  • 精神,头脑和身体之间并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其他

第一次阅读时间: 2024 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