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
作者:采铜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看清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可能要很久,但我们需要勇气,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发现更多更好的选择。
思考
-
20250310
-
20250402 去看看自己每天做的事情,以及你做这件事,期望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件事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持续去做这件事会为你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你是否愿意持续去做这件事? 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过程和结构是否能够持续优化?它有天花板吗?你最终的价值如何体现?
-
20250407 变, 则通。总是去寻求变化,目的是为了能让我们在这个“有序的规则条框”之下,为自己打造一个“变化”。然潜意识去发散。去发挥它的所长。 很多东西和事物的产生,大多是仰赖于潜意识的发散。而在我们创造的过程中,先发散,后收敛也被认为是一个最有效的方案。但需要注意的是,发散与收敛是两个独立的进程。不要同时进行,否则两个思维一定会互相干 扰。 在平时做家务,坐车,散步,以及早上刚醒的时候,就是潜意识发散最好的时候。乘着思维还没被束缚住,就可以天马行空,去想很多事情。
-
20250411
我也许是对自己说了太多的“还不错”, “挺好的”,所以很多事情常常是“高开低走”,开局噼里啪啦打得不错,后边就慢慢没了声响,最后不了了之。所以虽然曾经倾心做过很多事,但仍没有一件事做到了顶尖和极致。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是想把一件事情做到完美,做到你自己满意,就必须有所取舍。选你认为最重要的事,去做好它。次要的事情,七八十分的标准去完成即可。而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最好能不做就不做。 努力的第一秘诀在于“舍弃”。你总得有所牺牲。但也不是说只能做一件事。可以 根据杠铃策略来安排自己要做的事情: 在大多数投入中,专注在一个既定的领域学习。较小一部分的时间,积极大胆地探索和尝试,以博取迎接正面“黑天鹅”事件的机会。进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时间安排上,可以去尝试二八原则。 学习的过程, 你需要给自己设计一些挑战,不能让自己一直停留在舒适区,这样的话,你就没有进步,潜能也无法被激发。 也不要被一些过来人的“经验”束缚手脚,它们不该成为你的教条。你要做一件事情,就去做,只要你投入了时间精力,沉淀下去,你就会喜欢上它。(想起一个观点说的是:不是因为你喜欢,你才努力去做,而是因为你努力去做了,所以你才喜欢。”小王子的玫瑰“)
-
20250418 一些看完后的回顾和思考:
- 如何看见自己的闪光点呢?如何发现自己的独到之处呢?
- 之前看到一个观点是,每个人,你做自己就行,你只要过滤,筛选出于你气场三观匹配的那些人。不匹配的人也不会成为你这个圈子的人。所以不要想着去做一个完美的人去吸引所有人,那样的时代早都过去了。你需要的是,是做自己。你的缺点说不定是你的亮点。坚持做自己,说不定会是你的一个新的转机。
- 当你做出一个决定,无论好坏,去想想,你为什么这么做?是什么契机让你着手去做?又是什么原因,让你持续做下去?
- 你如何对待你的时间,决定了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郑重地去对待时间。就像孩子做事情一样。反而是孩子能够认真,沉浸下去,而我们作为成年人,却在游戏人生。
- 始终去做长半衰期的事(eg: 知识,技能,思维模式,审美,品味,复盘,运动,创新,高峰体验)
- 20250422 整本书已经看完了,现在是在回顾阶段。很搞笑的是,自己周五下班的时候把书拿回去,结果周末根本没看,这周又拿到公司来整理,做总结~ 但无论怎么样,只要在做总结就是好事情。 下面是对之前思考和总结的一些整理。 【自己在做的事情中,哪些是短半衰期的?(只对当下有好处,对于未来没有好处,甚至有害?)如何避免?】 短半衰期的事:
- 睡前看手机(社媒,信息流)
如何减少?如何避免? 【到家前】
- 先想好自己要做什么。需要什么材料?有哪些准备工作?
【到家后】
- 准备自己要做事情的材料(你甚至可以在前一天就做好)。
- 把手机收起来
- 进卧室后,不准把手机拿上床。认真洗漱。
周五就要想好周末要做的事情。
其实回顾了一下自 己的时间记录,很多时候,在短时间内,我是可以保持一个好的习惯的,但时间一长,就总是会有所松懈。要不就是半途而废。 像最开始,我已经设定好了很多要做的事情,但是你看最近,时间过去也就一个月左右,但因为习惯还没养成,中途的一些中断,就让自己无功而返。 想一想之前看到的论点,养成一个习惯的时间平均是66天,在养成之前的任何一天中断,都会前功尽弃。如此一来,间歇性地努力就必然会是你的常态。 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决定,无论做什么,先坚持66天再说。一次多习惯的培养很容易失败,可能是因为自己当下的心智带宽不够,所以, 我可以尝试,先坚持一项事务。 罗列自己要养成的习惯,然后,在单位时间内,我至少要坚持66天去持续地做一件事。 对于具体要做的内容,可以参考之前retro【20250401】那一期。 比如现在,每天中午都在画画,但经常就是会不知道画什么,在这种时候,你现场慢慢找,基本就是会少做很多。那在路上,或者在自己无聊的时候,就要把要画的素材找好。等到第二天的时候,直接画就可以。 还有就是,现在在工作日的时候 ,习惯会相对稳定,比较容易坚持和实现,但是到了周末,基本上是完蛋! 但是66天习惯的养成这个规矩不能破,所以,就算是在之后的周末,我也一定要坚持去达成。 不管什么,等66天再说! 对了,顺便还可以写一个自己的打卡小计划,确保自己每天完成。以及写一些自己的心得。如果中断了,就要重头开始。最后,可以观察一下,一个习惯的培养,我究竟用了多少天,才能养成~
先不想那么多,暂时罗列一下自己最近的待办:
- 在想要刷微博的时候,去看pinterest, 找到自己要画的素材。
- 在下班路上想清楚自己回家以后要做什么,甚至提前准备第二天要做的事物的材料。
- 写一个组件,来记录自己习惯养成的打卡记录,其中包含时间统计,自己去做时候的状态,心得之类的。(其实这就很像村上春树写文章一样,无论你今天开心与不开心,你都需要雷打不动的去做,66天不是终极目标,你的目标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就像老村写文章,跑步,是一样的。) 暂时就先这些,关于周末要做的事情,可以周五的时候再回顾一下。
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人类,人的思想,只是其中小小一个因素,但有时候,却会成为那个蝴蝶的翅膀~ 你会成为那只,改变一切的蝴蝶吗?To make the world better!
- 20250428 时隔5年,再读这本书,心中还是有那么多的感触和收获。然而五年时光过去,我好像依旧没有看清我的北极星。但好在,我在努力去寻找自己的的方向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免俗地依旧在追求一个社会的认同感,我期望自己做的事情可以被认可。但如果意识到以后,自己此后能否就坚定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五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好像一直在做一些类似手工皂,口红之类的东西,只是,当时,为什么停滞了呢?我从来没有记录过自己停下来的原因,但我知道,自己依旧想去做。 现在回想,可能是因为那时候工作的原因,处于需要成长的一个阶段,重心不得不转移,这样想来,我不觉得后悔,因为这几年的工作经历,确实支撑我做了很多尝试。如果没有在工作上的成长,可能我现在很多东西都无法去体验。 现阶段的时候,有些事情又觉得难以开始。回想一下,总觉得是没有一个好的,稳定的环境。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借口,但总要想办法解决, 不是吗? 最近Schedule表格也列出来了,在retro一项,我想要更加去 细化,知道自己为什么开始,为什么停滞。 期望,我在未来可以找到自己的北极星,去坚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时时回顾,才能常看常新~
- 20250429 抓着4月的尾巴,算是把这本书重新啃完了一遍。schedule也已经置顶出来了。长半衰期的to do list也整理好了~ 接下来还需要把habit track实现,剩下的,就交给自己啦!加油
Action
- recall
- 关掉你脑袋中的评价或不可能的声音,列举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答案。
- 搁置你列出的答案,去看一些与此毫无关系的信息或资料。
- 再去翻看之前列举的答案,你是否有新的补充?
- 完成一个你的MVP(找到它的核心部分,找一段不被干扰的时间来完成它)
rules
信息 | 预期 | 结果 | 进度 | 工具 | 情绪 | 阻碍 | 优势 | 缺憾 | 意义 |
---|---|---|---|---|---|---|---|---|---|
我利用了哪些信息? 哪些信息是关键的? | 做事之前,是否对事情的过程和结果形成了正确的预期? | 怎么描述这件事的结果?怎么评价这件事的结果? | 事件的进度合适吗?太快or太慢?是什么因素导致的 ? | 在完成这件事的过程中,我使用了哪些工具? | 做事过程中我的情绪状态是什么样的?是否出现过情绪失控的情况?是什么引发的? |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阻碍?其中最大的阻碍是什么? |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发挥了什么样的优势?是否有什么优势还没有利用和发挥的? | 在做事过程中,我的遗憾有哪些?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遗憾? | 这件事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对我的短期生活和长期生活分别有什么影响? |
信息的渠道源是哪?哪些渠道是有价值的? | 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预期?是什么造成了预期和结果的偏差? | 在描述和评价结果的时候,我用了哪些指标?指标是否需要改进? | 当进度出现问题时,使用了哪些手段进行干预?效果如何?为什么效果理想或者不理想? | 哪些工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哪些工具是阻碍作用? | 我是否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情绪?在这期间使用了什么方法?是否需要改进? | 我是如何应对这些阻碍的?取得了什么效果? |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主要收获有哪些?我的什么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暴露了哪些缺点?其中哪些缺点是必须且迫切需要改成的? | 这件事对周围人、对社会、对整个世界和对地球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
我可能遗漏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如何得到? | 我的预期是否促进或者阻碍了事情的进程?以后要如何管理预期? | 结果需要哪些改进?如何改进? | 如何改进现有的工具使其发挥更好的功效? | 这些阻碍中哪些会长期存在?我需要通过什么持续的努力来减少这些阻碍? | 我 可以向做同类事情的人学习什么?他们有哪些优势是我不具备的? | 关于这件事,别人的批评和评价是什么?他们的批评有哪些可取之处? | 我发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意义? |
时间管理
我们原本就是因为快而痛苦, 可是时间管理却教我们如何更快。而慢一点方式可以是: 每天抽一点时间去“面壁”。
慢时光
- 去公园找长椅坐下来,去观察
- 躺在吊床里看星星
- 散步,毫无目的和方向地散步
- 完全寂静中看书
- 阳光下的小睡片刻
- 烛光中洗澡
- 睡到自然醒
核心要义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爱好。大脑的断舍离
众声喧哗,我们每天要面对各种没有价值和没有意义的信息,它们或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或是充满了陈词滥调。在这些信息日复一日的冲刷下,我们渐渐失去了辨别和筛选精华信息的能力。我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关注了太多与我们没什么关系的人、事、物,这些东西塞满我 们的头脑,干扰这我们的思考和记忆。
辨别噪音的方式
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 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最长的时间尺度 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因素——中等的时间尺度 具体的历史事件——最短的时间尺度
我依然记得,在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时候,自己内心的震惊。就会明白,自己这些年,为了“兼容环境”,到底做了些什么…… 哪怕已经过去五六年,再次读到这段话,内心依旧会有触动:
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
- 屏蔽信息源(想起自己之前取关了很多的公众号,退订了很多邮件。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开始慢慢加了回来。回想一下,每次自己有被干扰到吗?你每次打开一个软件,本是要做A,最终是否被B吸引?)
- 不要追逐潮流和热点(因为你最终会发现,除了极少部分兴趣爱好之外,其他的基本与你无关)
- 重事实,轻观点。(你得基于事实,形成你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让别人的观点,形成你自己的思维。“任何人都可以发表任何观点,一个人洋洋洒洒写下一大片,不过是为了反复强调一个错误又肤浅的观点。而辨识它们也要占据我们大量的时间。”)
- 定期闭关,屏蔽外界干扰(一个人,一定要有自己冷静,不被干扰的冥想时刻。也许我们的生活不允许我们有物理性闭关的时刻。但是,我们可以找到一切可利用的时刻,你只需要知道,此刻,只有你自己)
去做真正值得去做的事
可以参考自己的感受部分。去做长半衰期的事情。 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尽可能删减非必要时间。 这个其实和前段时间在Dora访谈中看到的【奥卡姆剃刀】原则是一样的。刚才发现,其实价值心法中也提到了这个原则。 无论是针对你自己的时间管理,还是对你自己要做的事情的管理,始终去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必要的。 其实这让我想到在小红书卖东西, 其实你要做的是一个闭环,你要看,自己做出来的东西,要多久才能卖出去。你得形成最小化可执行闭环,而不是一直在堆砌。这个和敏捷开发的思路也是一致的。 如果道理都是通的,那么,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经典的理论就是可以触类旁通,互相引用的。
保持简洁,拒绝碎片化
当我们习惯了碎片式吸收信息,表达信息,碎片式地浅尝辄止地做事情,那么我 们的头脑、生活,就必然是烦琐、冗余和无所适从的。
追求简洁:我觉得有一个观点可以概括 奥卡姆剃刀: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你只复制它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他的一切,能删减,就删减。
思考
过程的记录
我写的东西迫使我思考,原来我远远不是在思考我当时正在思考的东西。
“如果有局部图形需要修改,并不应该把原来的线条擦去。而是保留下来,以方便和更新后的设计进行对照,这样设计师就可以回顾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从该历程中进行反思。”——《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 —— 其实画画也是一样的,保留自己的线迹,而非擦除,这样方便你观察你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达成了最终你想要的结果。
思维开拓
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三个误区
- 被生动的个案所吸引,却容易忽略一些抽象信息(eg: 关于辍学)
- 一旦对一个人或事物形成自己的观点,则就会进行“证实偏见”
- 每个人都会受限于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我们很难去消除。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4种最普遍的隐含假设
- 赛道假设: 比赛项目是设定好的,只会停留在既定的轨道,亦步亦趋,转而被固化。
- 低关联假设:始终去记得乔布斯说的那句 connect the dots. 人生就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有些经历也许一开始看不到它的意义所在,但也许若干年后,便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 僵固型心智:用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在遇到挫折时就自怨自艾,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心智”,拥有这种心智的人会认为智力和才能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增长的。
- 零和博弈:在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而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案。而实际上,我们可以有很多种选择。比如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 ,就提到,始终去合作,去想办法达成共赢。
探索新可能
- 目标悬置: 很多人的烦恼来自同时有多个不同的人生目标想实现,但又不知道怎么处理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因此感到无所适从。不管是串行还是并行,都可能会使我们每天都觉得压力很大,忧心忡忡,感到心力交瘁。 基于以上场景: 你可以把自己的目标先停下来,放一放(不是放弃),只是悬置。等时机成熟时,你又可以重新开始。
- 能力嫁接:万物之间都是有弱联系的,而非独立存在。eg: 数学家,物理学家 Robert Lang 去从事折纸艺术。
- 特性改造:把“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