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精进

作者:采铜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看清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可能要很久,但我们需要勇气,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发现更多更好的选择。

思考

我的思考
  • 20250310 s-4

  • 20250402 去看看自己每天做的事情,以及你做这件事,期望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件事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持续去做这件事会为你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你是否愿意持续去做这件事? 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过程和结构是否能够持续优化?它有天花板吗?你最终的价值如何体现?

  • 20250407 变, 则通。总是去寻求变化,目的是为了能让我们在这个“有序的规则条框”之下,为自己打造一个“变化”。然潜意识去发散。去发挥它的所长。 很多东西和事物的产生,大多是仰赖于潜意识的发散。而在我们创造的过程中,先发散,后收敛也被认为是一个最有效的方案。但需要注意的是,发散与收敛是两个独立的进程。不要同时进行,否则两个思维一定会互相干扰。 在平时做家务,坐车,散步,以及早上刚醒的时候,就是潜意识发散最好的时候。乘着思维还没被束缚住,就可以天马行空,去想很多事情。

  • 20250411

    我也许是对自己说了太多的“还不错”, “挺好的”,所以很多事情常常是“高开低走”,开局噼里啪啦打得不错,后边就慢慢没了声响,最后不了了之。所以虽然曾经倾心做过很多事,但仍没有一件事做到了顶尖和极致。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是想把一件事情做到完美,做到你自己满意,就必须有所取舍。选你认为最重要的事,去做好它。次要的事情,七八十分的标准去完成即可。而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最好能不做就不做。 努力的第一秘诀在于“舍弃”。你总得有所牺牲。但也不是说只能做一件事。可以 根据杠铃策略来安排自己要做的事情: 在大多数投入中,专注在一个既定的领域学习。较小一部分的时间,积极大胆地探索和尝试,以博取迎接正面“黑天鹅”事件的机会。进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时间安排上,可以去尝试二八原则。 学习的过程, 你需要给自己设计一些挑战,不能让自己一直停留在舒适区,这样的话,你就没有进步,潜能也无法被激发。 也不要被一些过来人的“经验”束缚手脚,它们不该成为你的教条。你要做一件事情,就去做,只要你投入了时间精力,沉淀下去,你就会喜欢上它。(想起一个观点说的是:不是因为你喜欢,你才努力去做,而是因为你努力去做了,所以你才喜欢。”小王子的玫瑰“)

  • 20250418 一些看完后的回顾和思考:

  1. 如何看见自己的闪光点呢?如何发现自己的独到之处呢?
  2. 之前看到一个观点是,每个人,你做自己就行,你只要过滤,筛选出于你气场三观匹配的那些人。不匹配的人也不会成为你这个圈子的人。所以不要想着去做一个完美的人去吸引所有人,那样的时代早都过去了。你需要的是,是做自己。你的缺点说不定是你的亮点。坚持做自己,说不定会是你的一个新的转机。
  3. 当你做出一个决定,无论好坏,去想想,你为什么这么做?是什么契机让你着手去做?又是什么原因,让你持续做下去?
  4. 你如何对待你的时间,决定了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郑重地去对待时间。就像孩子做事情一样。反而是孩子能够认真,沉浸下去,而我们作为成年人,却在游戏人生。
  5. 始终去做长半衰期的事(eg: 知识,技能,思维模式,审美,品味,复盘,运动,创新,高峰体验) s-3
  • 20250422 整本书已经看完了,现在是在回顾阶段。很搞笑的是,自己周五下班的时候把书拿回去,结果周末根本没看,这周又拿到公司来整理,做总结~ 但无论怎么样,只要在做总结就是好事情。 下面是对之前思考和总结的一些整理。 【自己在做的事情中,哪些是短半衰期的?(只对当下有好处,对于未来没有好处,甚至有害?)如何避免?】 短半衰期的事:
  1. 睡前看手机(社媒,信息流)

如何减少?如何避免? 【到家前】

  1. 先想好自己要做什么。需要什么材料?有哪些准备工作?

【到家后】

  1. 准备自己要做事情的材料(你甚至可以在前一天就做好)。
  2. 把手机收起来
  3. 进卧室后,不准把手机拿上床。认真洗漱。

周五就要想好周末要做的事情。

其实回顾了一下自己的时间记录,很多时候,在短时间内,我是可以保持一个好的习惯的,但时间一长,就总是会有所松懈。要不就是半途而废。 像最开始,我已经设定好了很多要做的事情,但是你看最近,时间过去也就一个月左右,但因为习惯还没养成,中途的一些中断,就让自己无功而返。 想一想之前看到的论点,养成一个习惯的时间平均是66天,在养成之前的任何一天中断,都会前功尽弃。如此一来,间歇性地努力就必然会是你的常态。 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决定,无论做什么,先坚持66天再说。一次多习惯的培养很容易失败,可能是因为自己当下的心智带宽不够,所以, 我可以尝试,先坚持一项事务。 罗列自己要养成的习惯,然后,在单位时间内,我至少要坚持66天去持续地做一件事。 对于具体要做的内容,可以参考之前retro【20250401】那一期。 比如现在,每天中午都在画画,但经常就是会不知道画什么,在这种时候,你现场慢慢找,基本就是会少做很多。那在路上,或者在自己无聊的时候,就要把要画的素材找好。等到第二天的时候,直接画就可以。 还有就是,现在在工作日的时候 ,习惯会相对稳定,比较容易坚持和实现,但是到了周末,基本上是完蛋! 但是66天习惯的养成这个规矩不能破,所以,就算是在之后的周末,我也一定要坚持去达成。 不管什么,等66天再说! 对了,顺便还可以写一个自己的打卡小计划,确保自己每天完成。以及写一些自己的心得。如果中断了,就要重头开始。最后,可以观察一下,一个习惯的培养,我究竟用了多少天,才能养成~

先不想那么多,暂时罗列一下自己最近的待办:

  1. 在想要刷微博的时候,去看pinterest, 找到自己要画的素材。
  2. 在下班路上想清楚自己回家以后要做什么,甚至提前准备第二天要做的事物的材料。
  3. 写一个组件,来记录自己习惯养成的打卡记录,其中包含时间统计,自己去做时候的状态,心得之类的。(其实这就很像村上春树写文章一样,无论你今天开心与不开心,你都需要雷打不动的去做,66天不是终极目标,你的目标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就像老村写文章,跑步,是一样的。) 暂时就先这些,关于周末要做的事情,可以周五的时候再回顾一下。

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人类,人的思想,只是其中小小一个因素,但有时候,却会成为那个蝴蝶的翅膀~ 你会成为那只,改变一切的蝴蝶吗?To make the world better!

  • 20250428 时隔5年,再读这本书,心中还是有那么多的感触和收获。然而五年时光过去,我好像依旧没有看清我的北极星。但好在,我在努力去寻找自己的的方向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免俗地依旧在追求一个社会的认同感,我期望自己做的事情可以被认可。但如果意识到以后,自己此后能否就坚定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五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好像一直在做一些类似手工皂,口红之类的东西,只是,当时,为什么停滞了呢?我从来没有记录过自己停下来的原因,但我知道,自己依旧想去做。 现在回想,可能是因为那时候工作的原因,处于需要成长的一个阶段,重心不得不转移,这样想来,我不觉得后悔,因为这几年的工作经历,确实支撑我做了很多尝试。如果没有在工作上的成长,可能我现在很多东西都无法去体验。 现阶段的时候,有些事情又觉得难以开始。回想一下,总觉得是没有一个好的,稳定的环境。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借口,但总要想办法解决, 不是吗? 最近Schedule表格也列出来了,在retro一项,我想要更加去细化,知道自己为什么开始,为什么停滞。 期望,我在未来可以找到自己的北极星,去坚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时时回顾,才能常看常新~
  • 20250429 抓着4月的尾巴,算是把这本书重新啃完了一遍。schedule也已经置顶出来了。长半衰期的to do list也整理好了~ 接下来还需要把habit track实现,剩下的,就交给自己啦!加油

Action

  • recall
  • 关掉你脑袋中的评价或不可能的声音,列举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答案。
  • 搁置你列出的答案,去看一些与此毫无关系的信息或资料。
  • 再去翻看之前列举的答案,你是否有新的补充?
  • 完成一个你的MVP(找到它的核心部分,找一段不被干扰的时间来完成它)

rules

信息预期结果进度工具情绪阻碍优势缺憾意义
我利用了哪些信息? 哪些信息是关键的?做事之前,是否对事情的过程和结果形成了正确的预期?怎么描述这件事的结果?怎么评价这件事的结果?事件的进度合适吗?太快or太慢?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在完成这件事的过程中,我使用了哪些工具?做事过程中我的情绪状态是什么样的?是否出现过情绪失控的情况?是什么引发的?在做事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阻碍?其中最大的阻碍是什么?在做事的过程中,我发挥了什么样的优势?是否有什么优势还没有利用和发挥的?在做事过程中,我的遗憾有哪些?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遗憾?这件事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对我的短期生活和长期生活分别有什么影响?
信息的渠道源是哪?哪些渠道是有价值的?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预期?是什么造成了预期和结果的偏差?在描述和评价结果的时候,我用了哪些指标?指标是否需要改进?当进度出现问题时,使用了哪些手段进行干预?效果如何?为什么效果理想或者不理想?哪些工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哪些工具是阻碍作用?我是否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情绪?在这期间使用了什么方法?是否需要改进?我是如何应对这些阻碍的?取得了什么效果?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主要收获有哪些?我的什么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在做事的过程中,我暴露了哪些缺点?其中哪些缺点是必须且迫切需要改成的?这件事对周围人、对社会、对整个世界和对地球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我可能遗漏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如何得到?我的预期是否促进或者阻碍了事情的进程?以后要如何管理预期?结果需要哪些改进?如何改进?如何改进现有的工具使其发挥更好的功效?这些阻碍中哪些会长期存在?我需要通过什么持续的努力来减少这些阻碍?我可以向做同类事情的人学习什么?他们有哪些优势是我不具备的?关于这件事,别人的批评和评价是什么?他们的批评有哪些可取之处?我发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意义?

时间管理

我们原本就是因为快而痛苦, 可是时间管理却教我们如何更快。而慢一点方式可以是: 每天抽一点时间去“面壁”。

慢时光

  • 去公园找长椅坐下来,去观察
  • 躺在吊床里看星星
  • 散步,毫无目的和方向地散步
  • 完全寂静中看书
  • 阳光下的小睡片刻
  • 烛光中洗澡
  • 睡到自然醒

核心要义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爱好。

大脑的断舍离

众声喧哗,我们每天要面对各种没有价值和没有意义的信息,它们或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或是充满了陈词滥调。在这些信息日复一日的冲刷下,我们渐渐失去了辨别和筛选精华信息的能力。我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关注了太多与我们没什么关系的人、事、物,这些东西塞满我们的头脑,干扰这我们的思考和记忆。

辨别噪音的方式

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 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最长的时间尺度 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因素——中等的时间尺度 具体的历史事件——最短的时间尺度

我依然记得,在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时候,自己内心的震惊。就会明白,自己这些年,为了“兼容环境”,到底做了些什么…… 哪怕已经过去五六年,再次读到这段话,内心依旧会有触动:

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

  1. 屏蔽信息源(想起自己之前取关了很多的公众号,退订了很多邮件。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开始慢慢加了回来。回想一下,每次自己有被干扰到吗?你每次打开一个软件,本是要做A,最终是否被B吸引?)
  2. 不要追逐潮流和热点(因为你最终会发现,除了极少部分兴趣爱好之外,其他的基本与你无关)
  3. 重事实,轻观点。(你得基于事实,形成你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让别人的观点,形成你自己的思维。“任何人都可以发表任何观点,一个人洋洋洒洒写下一大片,不过是为了反复强调一个错误又肤浅的观点。而辨识它们也要占据我们大量的时间。”)
  4. 定期闭关,屏蔽外界干扰(一个人,一定要有自己冷静,不被干扰的冥想时刻。也许我们的生活不允许我们有物理性闭关的时刻。但是,我们可以找到一切可利用的时刻,你只需要知道,此刻,只有你自己)
不要让自己的信息源,只来自于周围的亲友和时事热点

去做真正值得去做的事

可以参考自己的感受部分。去做长半衰期的事情。

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尽可能删减非必要时间。这个其实和前段时间在Dora访谈中看到的【奥卡姆剃刀】原则是一样的。刚才发现,其实价值心法中也提到了这个原则。 无论是针对你自己的时间管理,还是对你自己要做的事情的管理,始终去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必要的。 其实这让我想到在小红书卖东西, 其实你要做的是一个闭环,你要看,自己做出来的东西,要多久才能卖出去。你得形成最小化可执行闭环,而不是一直在堆砌。这个和敏捷开发的思路也是一致的。 如果道理都是通的,那么,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经典的理论就是可以触类旁通,互相引用的。

保持简洁,拒绝碎片化

当我们习惯了碎片式吸收信息,表达信息,碎片式地浅尝辄止地做事情,那么我们的头脑、生活,就必然是烦琐、冗余和无所适从的。

追求简洁:我觉得有一个观点可以概括 奥卡姆剃刀: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你只复制它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他的一切,能删减,就删减。

思考

过程的记录

我写的东西迫使我思考,原来我远远不是在思考我当时正在思考的东西。

“如果有局部图形需要修改,并不应该把原来的线条擦去。而是保留下来,以方便和更新后的设计进行对照,这样设计师就可以回顾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从该历程中进行反思。”——《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 —— 其实画画也是一样的,保留自己的线迹,而非擦除,这样方便你观察你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达成了最终你想要的结果。

思维开拓

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三个误区

  1. 被生动的个案所吸引,却容易忽略一些抽象信息(eg: 关于辍学)
  2. 一旦对一个人或事物形成自己的观点,则就会进行“证实偏见”
  3. 每个人都会受限于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我们很难去消除。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4种最普遍的隐含假设

  1. 赛道假设: 比赛项目是设定好的,只会停留在既定的轨道,亦步亦趋,转而被固化。
  2. 低关联假设:始终去记得乔布斯说的那句 connect the dots. 人生就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有些经历也许一开始看不到它的意义所在,但也许若干年后,便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3. 僵固型心智:用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在遇到挫折时就自怨自艾,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心智”,拥有这种心智的人会认为智力和才能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增长的。
  4. 零和博弈:在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而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案。而实际上,我们可以有很多种选择。比如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 ,就提到,始终去合作,去想办法达成共赢。

探索新可能

  1. 目标悬置: 很多人的烦恼来自同时有多个不同的人生目标想实现,但又不知道怎么处理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因此感到无所适从。不管是串行还是并行,都可能会使我们每天都觉得压力很大,忧心忡忡,感到心力交瘁。 基于以上场景: 你可以把自己的目标先停下来,放一放(不是放弃),只是悬置。等时机成熟时,你又可以重新开始。
  2. 能力嫁接:万物之间都是有弱联系的,而非独立存在。eg: 数学家,物理学家 Robert Lang 去从事折纸艺术。
  3. 特性改造:把“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

如何去做?

  1. 建立【乔哈里窗格】

    s-1 理想的交流:期望公开区越来越大 对于善于学习的人来说,他会尤其关注盲区,这样就可以在交流中学到新知识。

  2. 矩阵运用(矩阵:不同纬度组合的直观化显示)

    1. 抽象出尽可能完整的分解问题的维度。(eg: 产品的最终形态无法穷举,但是决定产品形态的抽象维度可以穷举)
    2. 对每一维度,通过取反,细分等操作,找出尽可能多的表现值。以构成维度矩阵。
    3. 在维度矩阵中,不同维度的表现值之间尝试建立各种组合。
  3. 形态分析表格的demo

    s-2

tips: 矩阵利用特定的结构来扩展思维,而清单是以穷举的方法来拓展思维。(清单的设定在最开始可以尽可能的冗余,避免遗漏,最后再去精简,反复完善) 借助清单,哪怕你只是一个业余投资者的身份,也能获取不错的收益。(怎样选择成长股) 清单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会降低思考和行动的门槛。

那些执拗

一个善于听取批评的人,有机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但是如果他没有断然舍弃过去那些错误付出的勇气,他便会把这些错误继续下去,去堵一个小概率的正面结果,后果可想而知。 【其实大多数都在这样做,包括我自己,重点在于,你这样做的时候,是否能够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入了这个陷阱?你要如何去提醒自己?在开始做出反应前,能否先停下来问问自己: 你现在是在误区里吗?你现在是小我和大我在进行斗争吗?你有必要卷入这场争执吗?你是否因为提出观点、批评的人,与你的关系亲近或是疏离,就对这些意见做出消极反应?】 若想要以精益创业的方式去走向人生的成功,便要做到这三点:

  1.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2. 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的审视。
  3. 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及时反思

对于行动和结果的反思,需要去关注:

  • 及时性: 在做完一件事之后几分钟内就开始反思,因为这个时候记忆中保存了大量时间相关的细节,记忆中的扭曲和遗忘是最少的。
  • 反应链:如何开始?如何发展?如何转折?如何结束?它背后的动因,阻力,以及关键点是什么?
  • 关注意外现象:意外结果也许并非本身有多特别,而是在于它落在我们原有的认知之外。而关注意外时间就是打开我们认知局限性的方法。但是,由于普遍存在“证实偏见”,人们更喜欢符合期望的结果,而把意外的效应置之不理,或者简单地归结为随机性。所以,在反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保持对意外现象的敏感,克服原有的思维惰性,通过理解意外来扩展认知和行动的边界。

你所做事的价值

学美术的人大多数是靠教学生来赚钱,而不是靠出售自己的作品来赚钱。于是学生变老师,老师再培育学生,构成了一个“封闭性循环”。这种美术才能没有在市场的波涛里检验其价值的现状。 就像格雷厄姆提出,在公司的工作不可测量,而自己创业的价值更具测量性,从事美术教育,个人的美术才能价值是不可测量的,只有通过创作艺术作品和市场互动,价值才能被测量,才能也才有不断更新和突破的可能。——《艺术创业论》 一幅画作的价值,不在于它的线条、颜色、构图,而在于其背后所展现出的“观念”。(eg: iphone的发明,并不是解决了什么难题,而是让大家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还可以和电子产品这样交互)——村上隆

专注——一次只做一件事

这个观点其实和之前看的“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不谋而合。

把自己不多的资源(时间、精力、金钱乃至勇气)聚拢起来,投注到一件事情上。专心做好一件事,哪怕这件事看上去极不起眼。三心二意、畏葸(xǐ)不前、瞻前顾后、贪多求快、跟风冒进都是大忌。 “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George Mosher(毕生的经验总结)

绝不苟且,才能做到极致。

选择

过去人们常常因为选择及其有限而痛苦,而现在,人们常常因为选择过多而痛苦 —— 《流动的时代》

去发现和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东西,而不是追寻“某种预设期待的轨迹”。

效率

多线程工作的秘诀:你只需要一个专注不受干扰的、能纯粹跳脱出来思考的、能达至“心流”状态的、能把最关键的“硬核”搞定的——半小时! 也就是说,在你拿到一个任务后,务必要先找到这个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尽全力去啃下来,而不是先做那些周边的打扫性工作。 在做核心任务时,你只需要思考,非常专注地思考。你需要的工具,仅仅是一张纸和一支笔(把你的灵感迅速记下来)。等你完成了这个任务,你可以选择继续填充具体的内容,也可以暂停一下,去做别的工作。因为之后的任务,其实就算被打断了,也无所谓。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任务就已经完成了。

【我想起自己最近画画的状态,大概也可以遵守这个原则。因为我现在基本都是按照一个流程,从头开始画,这就导致最后的比例经常出现失调的情况。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我其实可以先用铅笔把结构搭出来,不用担心说这样就无法成为一个厉害的画师。你知道,自己现在没有橡皮擦。 你可以保留所有的草稿线迹。我想,等画的次数多了,需要调整结构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少~】

对于同种类型的任务,批量处理:任务分解 => 任务归类(分类) => 任务批处理 不按照任务的一般流程来划分,而是按照所涉及的认知复杂度来划分。 eg: 分类型: 文字型,图片型,数字逻辑型。

精益

不要满足于完成“标准动作”。 如果你想提高你的才能的话,就要勇敢地去迎接有难度的挑战。

书中的一些观点

  • 所有的等待都是有成本的。(也许会有人说,时机很重要,但问题是,你可以容许自己等待多久来等一个好时机的出现呢?)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 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 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学习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你对知识和技能的“提取练习”)
  •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learning by doing. 以练习为主导的方法是常见的学习方法中通用性,有效性最高的方法。
  • 信息和知识都是技能的基础。只有把信息和知识转化为技能,于你而言才是有意义的。其次,与没有调用过的知识相比,只有一个知识被调用过,在今后更有可能被再次调用
  • 思考问题的时候,如果只是在脑子里想,那么只是反反复复围绕少数几个概念或者想法绕来绕去;如果这个时候你把想法随手画下来,边画边想的过程中可能会出人意料地诞生出许多新的思路。
  • “good job”,会让人陶醉在短暂或肤浅的成功里,失去了进一步向上冲刺的动力。
  • 意志力是非常不可靠的,你越强调它,越依赖它,你中途放弃的可能性就越大。
  • 快节奏,碎片化,功利性的社会造就的两种无能:选择无能(方向犹疑) & 执行无能(拖延症)。
  • 在我们的文化下,“身份”更多是作为社会和外部的期望加之于个人身上的,而不是个人自由探索的结果。我们更多时候想的可能是“我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我想要做什么”;更多的去想“我只能做什么”,而不是“我们擅长做什么”;更多的去想“我现在是谁,已经是谁”,而不是"我未来是谁?我还能是谁?"…… 于是,我们虽然在做选择,但又好像我们只是在做一些注定要做的事罢了。
  • 我们很多人缺少“往前一步”的自觉,也就是把“未完成”的做事习惯往前一步,变成“已完成”的做事习惯。“先做好准备再上场”观念的一个致命问题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在做中去寻找答案。
  •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人们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更依赖于隐性的知识和隐性的推理。而知识创造的过程,其实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eg: 一个拉面师傅怎么才能拉出很细的面条?这些技巧蕴含在他的动作中,但你要他说出来,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 当一件事, 你不知道怎么开始的时候,就直接去做,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 第三步。
  • 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不知要去做归纳, 还要去做延伸(归纳必然带来新的减损)。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在差别中,我们首先应该选择最受强调的东西,这不仅是因为它最引人注目,而且因为它最富有启发性)。
  • 如果你为了社会认同,拼命去迎合社会主流标准,说大家喜欢听的话,做大家喜欢的事,最后的结果是,你不是被认同,而是被忽视。
  • 从优秀到平庸的过程中,其实有一样东西没有变,就是他们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在似乎不可避免地寻求着他人对自己的认同。
  • 哲学式的思考就是怀疑理所当然的事物。——高桥哲哉(日本哲学家)

一些参考数据

  • 产生创意的5个思维步骤: ——《创意的生成》
    1. 尽可能地搜集原始资料
    2. 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
    3. 中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4. 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时刻的来临。
    5. 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 林迪效应(反脆弱):“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
  • 帕金森第一定律: 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 侯世达定律: 实际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要长,即使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 时间悖论:人们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总体上一直呈增加趋势,但人们主观上却觉得自己的闲暇时间在减少。当人们实际拥有的时间越多,主观感受上拥有的时间却越少。
  • 拇指原则(rule of thumb): 由经验形成的,只考虑少数因素的简单规则。一般适用于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意味特别强的情况。
    • 婚恋拇指法则:生理上有冲动,精神上受鼓舞,沟通上很流畅。
  • "这个宇宙上的一件古怪的事情是,虽然我们大家意见不一,我们大家却总是正确的。“ ——罗根·史密斯
  • 人们总是留恋自己已经付出的努力,而不管这些曾经的努力对未来是否已经失去了价值。——沉没成本谬误。最悲哀的,莫过于用最高效的方式去做错误的事情了。
  • 福尔摩斯说华生: "你只是在看,你没并没有在观察。"
  • 反复练习的价值,在于使某些认知活动可以自动化进行。从而为思考时所用的工作记忆腾挪出宝贵空间,用来做策略性的活动。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 在常用的10中学习方法中,以练习为主导的方法是通用有效性最高的。(测试练习【非用于考评、升学的练习型测试-高】、分散练习【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使用较长时间间隔的分布式练习-高】、交错练习【混合不同类型问题或广泛知识点的练习-中】)
  • 所谓灵感,所谓潜意识思考,并非平白无故产生的,而是有赖于思考着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充足的、多元的思考材料。
  • 反馈分析法:自己做出一个选择的同时,写下自己期望的结果,然后等待若干个月后,再用实际的结果与之前期望的结果相对照。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哪些工作是他们尤其不能胜任的”,从而确定他们“不具有优势和不能涉足的领域”~
  • 主流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潮流,人在其中无法思考。—— Paul Shepheard

其他

第一次阅读时间: 2020 年 4 月 第二次阅读时间: 2025 年 4 月

ref

  • 《人文六讲》
  • 《哥德尔·爱尔舍·巴赫》
  • 《享乐主义手册》
  • 《心流》
  • 《第三选择》
  • 《流动的时代》
  • 《决策是如何产生的》
  • 《生涯咨询与辅导》—— 职业咨询专家
  • 《我想看到的世界》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 《反脆弱》